当前位置:首页 ->综合利用


古代文学中的“桑”意象解读

      发布时间:     2023/12/15     点击数: 28922



近日,唐山市图书馆“志愿同航•慧读经典”公益讲堂活动第三十六讲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。本次讲座由来自唐山市第二中学的何桂平老师主讲,主题为“古代文学中的'桑'意象解读”。二百余名读者朋友参加了本次讲座。        何桂平老师以“桑”这一汉字为线索,从桑树的生物特性到桑树的文学意象,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,为我们解读了古代文学中“桑”的十种意象。        何老师讲到,桑树被称为“东方神木”。桑树全身都是宝,叶可喂蚕;果(桑葚)可食可酿酒;叶果皮根可入药;皮可造纸;枝干可制弓箭、家具等。        何桂平老师介绍了“桑”在古代有富饶、多子、长寿之意。同时桑也象征受恩必报的高尚情操。在《庄子·让王》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等作品中又是农业农村农事的代表。毛泽东的诗词中“埋骨何须桑梓地,人生无处不青山”一句则将故乡指作了桑梓地。“桑”也是爱情的象征,“桑中之约”一词便代指古代男女的约会。在古代文学中,“桑”可以是“桑弧蓬矢”的远大志向,也可以是“莫道桑榆晚,为霞尚满天”的日暮黄昏,可以是多情勤劳的采桑女,还可以是神话和医书中的“扶桑”……        讲座过程中,何老师还穿插了众多提及“桑”的经典文学作品,读者朋友们积极参与,踊跃发言,现场气氛热烈,掌声不断。        在讲座的结尾,何老师深情讲到,从植物入手品读文学经典,是一个新颖浪漫的品读方式。遍野的桑树,在华夏大地上青翠着、摇曳着,像扎根大地的土著居民,活在我们心中。(来源:唐山市图书馆)
         
 
 

版权所有:盐城市蚕桑技术指导站   联系电话:0515-88230095    苏ICP备2021043236号-1   后台管理
联系地址:盐城市文港北路5号        技术支持:思源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