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->蚕桑生产


防控家蚕细菌病关键技术

      发布时间:     2025/3/31     点击数: 8128



一、病原 1.家蚕细菌病包括败血病、中毒病、肠道病等细菌性病害,在自然界中细菌种类多、数量大、分布广,而且广西蚕区气候高温多湿、养蚕批次密集、蚕头密度大等因素有利于细菌繁殖感染为害家蚕。因此,在广西蚕区养蚕生产发生一定程度的家蚕细菌病危害,特别在春夏时期养蚕容易发生细菌病。   蚕期发生大规模细菌病死亡 2.细菌性败血病是细菌病原浸染家蚕血淋巴引起的病害,有黑胸败血病、灵菌败血病和青头败血病,病原包括大杆菌、小杆菌、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,主要以创伤传染方式感染家蚕。 3.细菌性中毒病是家蚕食下苏芸金杆菌而引起的急性中毒症,又称卒倒病;苏芸金杆菌是一种芽孢杆菌,含有对昆虫致病的毒素,农业生产常用的生物农药 Bt 就是利用苏芸金杆菌制备而成。 4.细菌性肠道病是家蚕消化道中肠球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,当蚕体虚弱、桑叶水份多或受到污染等情况就容易发生细菌性肠道病;发病蚕体有空头症状,俗称空头病或起缩病。 5.黑胸败血病:先在蚕体 1-3 环节出现黑绿色尸斑,随后扩展全身变 黑,腐烂流出恶臭污液。(如下图)   6.灵菌败血病:先在体壁出现褐色圆斑,逐渐变成嫣红色,最后流出红色污液。(如下图)     7.青头败血病:胸部背面有绿色半透明的块状尸斑,尸斑下有气泡,最后流出恶臭污液。(如下图)   8.细菌性中毒病:家蚕感染病原突然停止食桑,胸部略膨胀,痉挛性颤动侧躺而死;有钩嘴状,腹部伸长,有轻微尸僵现象,最后全身发黑腐烂。(如下图)     9.细菌性肠道病:群体发育不齐,食欲减退、举动不活泼、体躯瘦小、生长缓慢等症状,还出现起缩、空头、下痢等症状,添食抗生素后能有效缓解症状。(如下图)     二、防控家蚕细菌病关键技术 1.做好养蚕前、后消毒工作,利用消毒液对蚕具、蚕室、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消毒;养蚕期间,每龄眠定、眠起、大蚕期每天使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1 次,保持蚕座干燥,注意保证消毒粉新鲜;同时注意养蚕环境、饲养人员的卫生管理。 2.创伤传染是细菌病重要传染方式,而家蚕饲养密度太大,蚕儿互相爬动、抓伤,会造成创伤传染病原,大蚕(5 龄期)合适的蚕头密度为 700 头/m² 左右;同时养蚕操作要轻柔,防止蚕儿创伤。 3.桑叶水份太多和变质也是蚕儿发生细菌病的重要因素,桑叶要合理储存,避免发热发酵,发酵变质的桑叶既损失了利于蚕体的营养,反而又是适合细菌繁殖的营养基质,使细菌大量繁殖感染家蚕;很多蚕农采取喷水方式保持桑叶新鲜,但要控制用水量,掌握桑叶含水率,当饲喂家蚕时桑叶表面水份已经干爽为宜。 4.控制桑园害虫,害虫粪便、死尸会污染桑叶,有病菌感染家蚕。 5.蚕区桑园周边农作物禁止使用Bt 生物农药,避免污染感染家蚕。 6.使用抗生素药品给蚕儿添食是一种很有效防治家蚕细菌病的方法, 预防期 2-3 天给蚕儿添食 1 次药品,治疗期每天添食 1 次药品。(来源: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站)
         
 
 

版权所有:盐城市蚕桑技术指导站   联系电话:0515-88230095    苏ICP备2021043236号-1   后台管理
联系地址:盐城市文港北路5号        技术支持:思源网络